孤獨癥兒童的學習時常會陷在一個非常具體和特定的形式中,難以適應在變化的環境中學習,康復師反復強調的“泛化”就是讓孩子接受并學會變化。
泛化,是ABA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和方法,目的是幫助孩子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運用新學到的技能。
泛化通常分兩種,即刺激的泛化和反應的泛化。
刺激的泛化是指在一個環境中學會的行為,以后在其他的環境中也能表現出來,盡管這些環境并沒有包括在教學計劃中。
以下四種方法可以作為刺激的泛化的參考:
(1)在不同的環境中訓練 (2)由不同的康復師上課 (3)保持將刺激物共同化 (4)采用相同的強化方案 反應的泛化,是指通過只訓練一個行為引起更多的行為變化。例如:你教孩子擁抱和親吻你時,他是否表現出更喜歡你了? 無論是刺激的還是反應的泛化,都是使你的訓練有效果的關鍵。你必須獲得一些免費的變化才算達到泛化效果,因為你不可能將所有的環境里的所有行為都“教”給孩子。 那么家長怎樣做 才能達到泛化最大化的目的? ? (1)學會交流性反應:建立并加強那些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地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的語言因素。如:讓孩子學會那些對他表達要求有直接幫助的詞,包括“我要”“不要”“我想”等。 (2)學會一些實用的自我幫助技巧:自我幫助技巧,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自理行為,包括穿衣服、刷牙、吃飯等,這些能夠幫助孩子增加自我滿足感、提升自信。 (3)學會玩耍:對一些不適當的自我刺激行為來說,某些玩?;顒涌梢员惶娲?。如:一個孩子總是喜歡旋轉,那么可以教他做陶藝,這樣既滿足他的興趣,又可以減少不恰當的自我刺激行為的發生。 (4)學會服從:一旦獲得了對孩子兩個以上行為的控制,如坐下、站起來、關門,孩子對你的服從能力就會自動的提高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這類反應的泛化上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都有所不同。 (5)訓練觀察性的學習:家長可以教孩子觀察別人的動作,繼而通過模仿學習新技能。 (6)建立內在的強化:當孩子能夠從一個課題和行為中區別出所蘊涵的獎勵時,就說明你的泛化訓練取得了最大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