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考】是絕大多數中國孩子繞不開的成長節點,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18歲之前最重要的人生目標。2022年高考報名人數再創新高,1193萬人在今日步入考場,接受一場關于學習成果的檢核。
每年此時,與考場外穿著寓意“旗開得勝”的旗袍為孩子加油祝福的媽媽相比,還有一群家長顯得悵然許多——他們有孩子正值當考之年,他們亦曾有望子成龍的寄望,但因為【孤獨癥】,一切都近乎落空。
很難,但始終有人在不懈努力。
高 季 1 79分的“孤獨考生”決定從頭再來 2017年6月5日,中國青年報做了一篇題為《患孤獨癥少年高考失敗 79分“孤獨考生” 從頭再來》的報道:2017年1月,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在殘疾人單獨招生考試中,首次面向全國招收一名輕度精神障礙的本科考生。自幼患有倒退型孤獨癥的坤坤,在媽媽仇德峰的陪伴和鼓勵下走進了高考考場,卻最終以總成績79分宣告失敗。 坤坤在3歲時,驟然跌入命運的深淵——本來好好的孩子,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日漸倒退。一開始,是老師覺察出不對勁,發現坤坤“有點不一樣,老是自己玩兒”;起初家人以為是剛換幼兒園孩子不習慣,半年后測量身高體重,幾乎不見增長;再后來,坤坤看母親的眼神也不再有光彩,甚至一度倒退如嬰兒,開始尿褲子。 坤坤在練習葫蘆絲(圖源網絡,侵刪) 但坤坤媽不愿認命。她拖著拽著,一路將兒子從青島孤獨癥特教幼兒園,送進普通小學、初中,再輾轉至特殊教育學校讀高中,最后在機緣巧合之下報名參加了高考。 自確診后,整整17年,仇德峰和坤坤始終是被捆綁在一起的,她陪著讀書,陪著康復訓練,既要照料生活起居,也要負責賺錢養家。 仇德峰不曾希望坤坤能夠在高考的競技場上金榜題名,但機會來了,也絕對會緊緊抓住、全力以赴。雖然這次嘗試因為招生名額僅1個,坤坤的分數低于另一名考生,最終失敗,但母子倆都沒有氣餒,他們決定,第二年從頭再來! 坤坤和媽媽在一起(圖源網絡,侵刪) 2 超一本線29分,小范逆襲高考人生 無獨有偶,同樣在2017年,在距坤坤的考場1100公里之外的西安,19歲的“小范”范李宇軒也走進了高考考場。最終,小范以超當年一本線29分,總成績478分報考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,成功上岸學習孤獨癥專業。 出生于1998年的范李宇軒,在3歲那年被診斷為孤獨癥,此后父母分工,由母親賺錢養家,父親范平均全職陪護并自學康復知識。 小范(圖源網絡,侵刪) 從說話晚、表達困難,到可以在舞臺上“侃侃而談”,分享自己的康復經歷;從刻板聽從訓練指令,到逐漸培養起自主意識,學會主動表達;從生活無法自理,到一遍遍在失敗中總結經驗,學會坐公交、做飯…… 【孤獨癥少年高分入讀大學】這個充滿稀缺的勵志事件背后,是小范、小范的父母、同學、老師、康復師、親友鄰里、小區保安、公交師傅……是所有人努力、寬容與善待。雖然參加高考并非孤獨癥康復的唯一終點,但我們希望所有有能力的孩子都能收獲和小范一樣的美好結果。 3 大學畢業后,他開始嘗試【獨立】 算一算時間,創作了北京冬奧歌曲《我們在一起》,并登上央視新聞的孤獨癥音樂人柯賢曄和坤坤、小范參加高考的時間差不多。 小柯今年24歲,本科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,是一位阿斯伯格綜合征患者。 小柯有很多“天才技能”,例如他擁有絕對音準,88個黑白琴鍵不用給出標準音也能迅速識別;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與算數能力;能夠在幾秒內說出任意陽歷日期對應的陰歷日期及天干地支……得益于這些“不幸中的萬幸”,小柯在大學里過得如魚得水。 小柯(圖源網絡,侵刪) “他就想上學,沒上夠,大學四年沒有一天遲到早退,全勤。他覺得上學不能遲到,發燒都得去?!?/strong>小柯媽媽說,4年里小柯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,專業成績更是名列前茅。 小柯是孤獨癥家庭的另一種“理想存在”,雖然他尚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獨立生活,但至少日常生活基本沒有障礙,能獨立出行;雖然他尚沒有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,但至少有兩份音樂兼職,收入高時甚至能達到七八千元一個月(收入不穩定,沒活兒時就沒有收入)。 當越來越深入地了解孤獨癥家庭后,你會發現,能熬出頭的大多都需要“阿Q精神”。 相比于終生無語的,至少我的孩子會說話 相比于無學可上的,至少我的孩子還被特校接受 相比于中途被普校勸退的,至少我的孩子嘗試過高考 相比于少數的孤獨癥天才,至少我的孩子還能上個“二本” 相比于正常人家的孩子,至少我的孩子有些天賦,有一技之長 …… 高考成績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尺,孤獨癥亦不能推倒生活的全部可能,希望今天大家在為考場上奮筆疾書的學子祝福的同時,也別忘了鼓勵身邊在努力康復和生活的孤獨癥人士。